欢迎访问桃李自考网,本站可为自考生提供学习指导服务,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成人自考 > 自考大学文言文讲解

自考大学文言文讲解

发表时间:2022-08-27 10:29:12 来源:桃李自考网

【导语】《大学语文》是自考专科的必考的科目,学习《大学语文》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要了解全书的整体结构,第二、明确考试大纲,联系课后提示学习课文,第三、注重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的学习,第四、多做、多写、多练、把握好冲刺阶段。

自考大学文言文讲解

一、自考大学文言文讲解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②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③。于是焉河伯欣然④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 水端⑤。于是焉河伯始旋⑥其面目,望洋⑦向若而叹曰:“野语⑧有之曰,‘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⑩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11)而轻伯夷之义(12) 者,始吾弗信;今我睹(13)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14)矣。吾长见(15)笑于大方之家(16)。”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17)于虚(18)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19)也;曲士(20)不可以语于 道者,束(21)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2),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 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23)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24)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26)者,自以(27)比形(28)于 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29)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30)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31)之在大泽(32)乎?计中国(33) 之在海内,不似稊米(34)之在太仓(35)乎?号物之数谓之 万(36),人处一焉,人卒九州(37),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 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38)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39),三王之所争(40),仁人(41)之所忧,任士(42)之所劳,尽此(43)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4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释

①选自《庄子·秋水》。河伯,河神名,相传姓冯(píng)名夷。海若, 海神名。

②〔泾流〕直通无阻的河流。

③〔两涘(sì)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从河中的小洲到河的两岸之间对 着看,因距离远,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涘,水边。两涘,两 岸。渚,水中小洲。崖,高的河岸。

④〔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端〕尽头。

⑥〔旋〕旋转,掉转。

⑦〔望洋〕仰视或远视的样子。“望洋而叹”后来成为比喻看见他人 伟大而慨叹自己渺小,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的成语。

⑧〔野语〕俗语,谚语。

⑨〔闻道百〕听到一些道理。闻道,领会某种道理。百,这里用“以定 数代不定数”的方法表示“比较多”,还达不到“千”,也不到“万”的程度。

⑩〔我之谓〕即“谓我”。宾语“我”前置。

(11)〔少仲尼之闻〕少,意动用法,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仲尼,孔子的 字。闻,知识。

(12)〔轻伯夷之义〕轻,意动用法,认为伯夷的仁义轻。伯夷,殷末孤竹 君的儿子。孤竹君遗命立伯夷的弟弟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给伯夷, 伯夷不受,结果他和叔齐一起逃到周。他们反对武王伐纣,认为是臣弑 君,就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饿死了。

(13)〔睹〕看。

(14)〔殆(dài)〕危险,失败。

(15)〔见〕被。

(16)〔大方之家〕大道之家。见多识广,明白大道理的人。

(17)〔拘〕限制。

(18)〔虚〕通“墟”,处所。

(19)〔笃于时〕被时间所限定。笃,限制。

(20)〔曲士〕乡曲之士,生活在穷乡僻壤因而孤陋寡闻、缺少见识的人。

(21)〔束〕约束,局限。

(22)〔丑〕浅薄。

(23)〔尾闾〕相传是海底泄水之处。

(24)〔过〕超过。

(25)〔不可为量数〕不能用数量来计算。

(26)〔自多〕自负,自满。意动用法。

(27)〔自以〕自知。

(28)〔比形〕具形。

(29)〔存〕存在(这样的想法)。

(30)〔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按方位称为东海、南海、西海 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31)〔礨空(lěikǒng)〕蚁穴。空,通“孔”。

(32)〔大泽〕旷野。

(33)〔中国〕上古时代,我国先民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 中,故称“中国”。后泛指中原地区。

(34)〔稊(tí)米〕形容细小的米粒状物。梯,一种稗类的草,结实如 小米。

(35)〔太仓〕大粮仓。

(36)〔号物之数谓之万〕用“万物”来称事物种类和数量之多。号,称 号,称呼。

(37)〔卒九州〕整个九州之内。卒,尽。

(38)〔豪末〕毫毛的末梢。豪,通“毫”,动物身上的毫毛。

(39)〔连〕连续,指五帝禅让的事。

(40)〔三王之所争〕三王,指夏禹之子启、商汤及周武王。三人都是弑 君而自立者。(按,《韩非子》、《战国策》及《楚辞·天问》都说禹禅位于 益,启杀益而夺其位。)“所争”与上文“所连”,下文“所扰”、“所劳”的对 象,都是指天下而言。

(41)〔仁人〕有德行的人。

(42)〔任士〕指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

(43)〔此〕代指上文的“豪末”。

(44)〔以为名〕为了求得名声。

译文

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 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河伯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好之处都在自己一边了。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行,到了北海,向东面看,看不见水边。于是河伯 就转过他的脸,抬头看着海,对海若叹息说:“俗语有这样的话:‘懂得了一些道理,就认为谁也比不上自己’,这样的人,说的就是我。我曾经听说有认为孔子的知识少、伯夷的仁义轻的人,一开头我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涵量是如此难于穷尽,(假如)我不是到你的门下请教,就非常危险了。我就会长时间地被真正的大名家耻笑了。”

北海若说:“井里的青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所住地方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因为它受时节的限制;不能和见识浅陋的人谈论大道理,因为他被自己所受的教育给限制住了。如今你从海边往外看,观览大海,就知道了你自己的浅薄,这样我就可以和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大过海的,所有的河流都归向这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息,海水却不见增多满溢;尾闾将海水泄漏出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海水却不见减少枯竭;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都不起变化; 无论水涝还是干旱,大海都不受什么影响。它的蓄水量超过江河,简直不是用一般数字所能计算的。但我却从来没有因为这个自满,因为我自知是自然的产物,由天地赋予我形貌,并且禀受到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就跟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里一样。我正以为自己所见太少,又哪里敢自以为多而骄傲呢?算起来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蚂蚁穴存在于旷野之中吗?算起来中国存在于海内,不就像一颗小米粒存在于大谷仓中吗?世人每用“万物”的说法来称事物数量之多;而人类不过只是 万物中的一种罢了。九州之内,人们都是靠着谷食生存、乘舟车来往,熙熙攘攘,作为每一个人来说,只是所有的人之中的一分子而已。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马身上的一根毫毛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 仁人所忧虑的,仕士所操劳的,也不过是像一根毫毛罢了! 伯夷以让天下求取名声,孔子以能谈天下事被人视为博学。他们因此感到自满,不就跟你原来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赏析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前389?―前286?),战国时宋国人,思想家,庄子和老子同属道家学派,合称“老庄”。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草的时代,应子对当时的兼并战争、剥削压迫乃至“人为物役”等现象极端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中,他只希望在黑暗的社会中生活得愉快,能够顺其自然,得尽天年。于是,他以“道”为师,企图通过“心斋”、“坐忘”等方式与“道”融为一体,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无差别境界,而获得“逍遥游”,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秋水》本义是讨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我们现在可以视之为相对独立的一篇选文,而给予积极的解释,获得新的启迪。《秋水》篇的主体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番对话,本文只节选了其中的第一部分。

本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导论,写河伯观念的变化。初与百川比,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了。后与北海若比,河伯才知自己并非天下最大,引出与北海若的对话。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本论,写北海若的观点: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可自多的。北海若的这段对话可分四层:第一层“曲士不可语道”,而河伯观于大海,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而“可与语大理矣”。第二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为什么呢?因为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海比河大,却比天小,所以没什么可自多的。第三层进一步阐述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四海小;中国和海内比,中国小;人和万物与九州比,人都是小的。第四层所谓五帝、三王、仁人、任士所从事的事业都不过是“毫末”,伯夷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孔子谈论“仁”、“礼”,也都是“毫末”。伯夷为名,孔子为博,都是自多,都是错的。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在整体构思上,本文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

论证上,多用形象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用比喻说理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运用比较论证法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己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

《寡人之于国也》

1.简述孟子这个人以及《孟子》的作者?

答: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本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文章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

3.加点字解释——

①领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加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走:跑

③直步百步耳 直:只

④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动词,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

⑥王无罪岁也,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 岁:一年的收成 斯:这样

⑦谨庠序之教 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

⑧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约束、制止 发:发放

4.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⑴反对霸政,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

⑵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再施以礼仪道德教育

5.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答:以“民不加多”、“民如何加多”为线索。

6.简述本文的内容结构?

答:⑴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的治国方法跟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⑶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7.简述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有哪些?

答:⑴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⑵根本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

8.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答: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9.文章中所用的比喻“涂有饿莩”和用刀杀人却说“不是我杀,是刀杀”都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不顾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10.本文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材木不可胜用也”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以无饥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排比。

11.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是用“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批评梁惠王治理国家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是“抑”;然后又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这是“扬”;先批评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又指出只要不怪罪年成,就可以称王天下。在说理上,先易后难,步步推进。

12.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答:演绎法——“养生丧死无憾(大前提)”,“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没有实行王道。

二、自考大学语文怎么学?

《大学语文》是自考专科的必考的科目,学习《大学语文》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要了解全书的整体结构

从《大学语文》(专)一书的目录中可以看出,全书大致分为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诗歌等四种体裁形式。此外,在每一种类型的范文后都附有一篇“阅读与写作”,这部分内容对我们学习和写作同类文章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明确考试大纲,联系课后提示学习课文

在该书的最后附有《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大纲中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全书的结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还有他们在考试中所占分数的比率。在了解大纲基本内容后再开始学习课文,然后再联系课后提示和课前作者的简历背景,展开地毯式学习,把握好这两部分内容是我们学好课文的关键。最后,在结合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挖掘文中的重要段落。在这三遍“攻击”之后,一篇课文就应该没有什么疑点或漏洞了。

三、注重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的学习

从考试大纲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文言文和古代诗词在考试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我们在学好白话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古文的学习。在古文中重点考核作家作品知识、部分诗词的背诵以及对文中重要字、词、句的理解等几部分内容。针对这几部分内容:

1、“列表比较法”是我们尽快掌握作家作品知识的捷径。比如按作者所处的朝代、社会、地位、主要代表作品、作品的特点、时代背景等几个方面制定出一个大的表格,这样记忆起来就很方便了;

2、晨读是一种很好的背诵、理解古文(或诗词)的方法。在使用允许的情况下,每天清晨用半小时去朗读文言文(或诗词),一段时间后便会收到同等时间、环境中最佳的回报,“一天之计在于晨”嘛;

3、要想全面系统地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段落的古今意思,还是要靠最原始的方法——反复阅读记忆。

第四、多做、多写、多练、把握好冲刺阶段

大多数自考生可能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当你全面学习课文后,也该临近考试了。在紧要的冲刺阶段,一套完整的模拟试卷是不可或缺的复习资料。认真做好每一道复习题,并善于从每一份试卷中查找不足,总结重点,从不同角度分析试卷,洞察考试趋向是我们复习的关键。

作文,是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想顺利的通过该科目的考试,就必须具备较好的写作功底。当然,这种功底只能靠自己平时多看范文(或者写作指导之类的书籍),同时要求自己多写、多练。也只有自己多看、多写、多练,才有可能在考场上获得灵感,获得超常成绩。

大学语文试卷项目及分数如下:

1、单选

这一部分总共20道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这一部分主要就是一些文学常识,例如作家生平、作品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中心论点、主要内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文章体裁等等,也是最容易拿分的部分,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不失分。

根据这部分考核的范围,我们应该多去阅读一些中外名著,对作者要详细的了解,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的修辞手法等。文学常识是需要慢慢的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

2、多选

这一部分共5道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相对比单选来说这部分的试题就要难一些,因为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而多选题主要是检测考生的知识是否全面,是否认真学习而设计的,答题只能根据自己对教材知识点的熟悉掌握,采取比较法、排除法一一甄别。

3、词语解释

这部分共5道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以古文中的词语为主,兼考现代文的疑难词语.答题必须在理解全句的基础上,对应直译,然后落实某一个词的意义,务必准确、简洁、切不可写几个似是而非的答案,鱼目混珠。要求考生复习时比较细致.总体而言,这也是比较容易拿分的题目。

4、简析题

简析题共5道题,每题6分,共计30分。

考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一般的出题方式是先给出一段文字(字数一般不会超过200字),然后根据文段来设计问题。考试文段主要是现代文(包括现代小说、戏剧、散文、科技说明文等)片段,古文片段,古典小说、戏剧片段、古体诗现代诗等等。主要是考文段主题、内容、艺术手法、修辞手法等等,出题方式比较灵活,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答题应采取还原课文,句不离段的思维方法,结合课文的“提示”启发思路。一定要弄懂内容,摸清提问的角度,针对性回答。答案总的要求是越简明准确越好,而不是内容答得越多越好。

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中的简析题中的(36)是古文片段《过秦论》;(37)是古文片段《马伶传》;(38)现代文片段《牡丹的拒绝》;(39)古诗《早雁》(40)现代文片段《麦琪的礼物》考试内容相当全面,要求考生对各种文体都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5、作文

自古以来作文都是重头,所以作文的分数为30分,出现大的失误,将导致考试不及格,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作文主要考核考生的思想修养、语文水平、综合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作文总的要求:主题鲜明、材料充实、结构清晰、表达得体、语言通畅、标点正确、书写工整、行款规范。写作时要注意把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综合材料和典型材料、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结合起来,搭配使用。这样既可避免角度单一,缺少变化,又可满足作文的字数要求。历届考生作文失分的主要原因:文体混淆、文不对题、论点和论据脱节、字数不足、内容未写完、字迹潦草等,这些应引起重视,加以避免。根据历年总结经验,考生要拿高分有几条必须注意:

一是要书写工整.字迹对阅卷老师的影响是潜在的,但却异常重要,无论你写得多好,如果字迹潦草,你的作文成绩必将大打折扣。

二是要注意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要分段,每段开头最好采用段落中心句的写法,这样可以做到层次分明,老师一看就明白你的意思.作文最忌全文混乱,尤其是不习惯分段的考生必将失去很多分。

三是一般而言,除诗歌外,考试时不限文体,考生一定要写自己擅长的文体。如果是写议论文,开篇一定要鲜明地提出论点,文中不妨多用一些名言警句;如果是写记叙文,切忌平铺直叙,结尾要有意味。

自考大学语文怎么学

三、大专第一年可以自考本科吗?

大专第一年可以报考自考本科。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参加自学考试,但在申请自考本科毕业时,必须要有大专的学历才可以申请本科毕业。


热点推荐:
2022年10月全国报名时间及报名入口汇总
2022年10月各地自考报名条件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