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桃李自考网,本站可为自考生提供学习指导服务,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备考指导 > 历年真题 > 文学类 > 训诂学 > 2012年1月浙江自学考试训诂学真题

2012年1月浙江自学考试训诂学真题

发表时间:2022-07-06 12:42:02 来源:桃李自考网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训诂

2.推原

3.互文见义

4.读曰

5.声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6.训诂学的内容,主要有如下两点:一、________,二、________。

7.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谓之________。

8.《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此为________的训诂方式。

9.《说文》:“玩,弄也。”又:“弄,玩也。”此为________的训诂方式。

10.所谓________,用今天的术语来讲,叫做同义并列复合词。

11.姚合《酬卢汀谏议》:“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句中从、任________,从犹任也。

12.“聊虑”是一个________,亦作“缭悷、憭慄、懰栗”等,意思是凄怆。

13.出现于秦汉之际的________一书,是第一部成系统的训诂专著。

14.东汉________的《释名》一书,其体例仿《尔雅》而用音训,以音同、音近之字解释字义,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

15.隋唐时期汇集佛经音义的专书,以________和________编纂的两种《一切经音义》为代表。

16.隋唐时期汇集群书音义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__的《经典释文》。

17.宋代朱熹著述宏富,重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8.清代对《尔雅》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邵晋涵的《________》和郝懿行的《________》。

19.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刘淇的《________》和王引之的《________》。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请在正确的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20.《荀子·王霸篇》:“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之。”(      )

觉:知。

21.《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劳劳:怅惘若失。

22.枚乘《七发》:“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

挺:解。

23.《汉书·游侠传》:“解为人静悍。”(      )

静:沉静。

24.唐人传奇《南柯太守传》:“虽稽神语怪,事涉非经;而窃位著生,冀将为戒。”(      )

著:贪嗜,爱恋。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5.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吟:

26.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战国策·赵策四》)

少益:

27.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颜氏家训·勉学》)

保:

28.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列传》)

极:

29.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冯婉贞》)

无虑:

30.广张福罪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韩愈《华山女》)

狎恰:

31.中流失船,一壶千金。(《鹖冠子·学问篇》)

壶:

3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三峡》)

属引:

33.选贤与能。(《礼记·礼运》)

与:

34.秋来未省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杜甫《秋雨叹》之三)

省: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35.毛亨

36.许慎

37.杜预

38.司马贞

39.郦道元

40.邢昺

41.戴侗

42.朱骏声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43.《尔雅》

44.《广雅》

45.《札迻》


七、综合题(本大题共15分)

46.阅读下列古注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视车跡也○辙直列反)登轼而望之。([疏]登轼而望之○正义曰考工记云兵车之广六尺有六寸三分车广去一以为隧隧谓舆内前后深四尺四寸也三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式在舆间从前量之深一尺四寸三分寸之二也以其广之半为之式崇崇二尺三寸也谓当车舆之内去前轸一尺四寸三分寸之二下去车板三尺三寸横施一木名之曰轼得使人立於其后时依倚之曹刿登轼得臣云君馮轼皆谓此也)曰。可矣。遂逐齐师。

问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有几种可能的标点?请参考古注,你认为该怎样标点最好?为什么?(说明:“馮”爲“憑”即“凭”字之初文)